厚望斋作文培训中如何贯彻体察能力的培养?
2021-04-06    来源:    阅读:

       明代大儒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重点强调“真知必定能行,不能行不足以谓真知”,以及“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最终完成”。此一思想影响深远,后世追随者不计其数。作文培训

       体察阶段是我们整个作文国学教学体系的最终升华,而知行合一正是体察的思想指针。学完观察洞察的孩子已经可以写出非常好的作文了,那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达到作家水平吗?这对学过体察的孩子,并不是天方夜谭。来厚望斋学体察的孩子,已有多位出版诗集,更有9岁小朋友就被中国诗协纳为正式成员!

      王田雪——九岁凭借个人诗集《一行白鹭上青天》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会员。

       “一行白鹭上青天”——十多位小学生在这里接受培训后成功出版了个人诗集。

       体察的目标是让孩子知而能行,真真正正、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开窍。人怎样算是开窍?这取决于人认识整个存在的程度。存在一词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核心词。他的哲学被称之为存在主义哲学,探讨人真正的生存。他有一句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天才的创作,其实只不过是存在借天才之口表达出来而已。

       “存在”其实是一个泛称,落实到古今中外一流哲学或宗教,中国的可以指佛性,老庄之道及儒家的天,西方的可以指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安拉以及印度教的大梵天。作文加盟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最伟大的诗人当然是李杜王三人。这三人为什么能写好诗,其实也不过是存在向他们显现时,他们正好抓住并表达出来而已!

       李白为何是诗仙?老庄之道自明时借李白之口说出来了。杜甫为何是诗圣?儒家天道自明时借杜甫之口说出来了。王维为何是诗佛?人皆有之的佛性自明时借王维之口说出来了。

       这里有个问题就出来了?存在自明时为何不借我们之口说出来?难道只有李杜王是存在的宠儿?答案当然不是!其实每个生命的展开都是存在的自明,我们毫不自知,只是因为我们遗忘了存在!那我们如何重回存在,重借存在之自明来创作?

       这得有意识地进行灵感思维的训练!我们观察教孩子看事物的现在状态,洞察已经在教孩子看事物如何由过去演变而来,看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事物过去的过去是什么,将来的将来又是什么?这里其实涉及到了有没有第一因和最后果的问题!

       基督教说最初是上帝创造了世界,那上帝又由谁造了?没法回答了!将来的将来又会怎样?更没法回答!一神教都会有类似疑难。真正能解答这个问题的还是我们中国的佛教和道家。佛教讲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并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单独存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相依存在,离开谁谈另一个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佛教认为时间、空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在其中也是无限的。无限生命中,任何像都是存在的展现,存在才是真正的意,因此我们称之为无限意像!

       无限的意像如何来把捉?我们这里又通过破解古今中外真正大文豪的作品捕捉到了3种灵感思维的跳板同像比喻、同意象征,进一步就是法无定法,空空如也,也就是无意无像

 

       《易经》八卦各有基本意,《说卦传》中又以八卦类万物。每卦本意相同,故所类万物相似或相近。其中所类万物也就是我们的像。举个例子,比如坤卦,本意是阴柔顺从,因此《说卦传》称:“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后面的地、母、布等都是像,都可以表述阴柔顺从之意。了解这点《易经》基本常识,我们灵感思维的三个跳板也就好理解了。

 

 
 
 
 
​A  同像比喻

       坤卦指阴柔顺从,可以用母亲、大地、布等相近相似的像来表达。相近相似的像,就很容易用互相比喻。比如:母亲在家里总是很辛苦,但她总是像大地一样默默承载,从不抱怨。这里用大地比喻起母亲就很自然而然了。

       大地、母亲等都是我们所看见的事物,其实视、听、闻、尝、触五种感官所认识的像都可以用比喻。这也是历代大文豪的创作技巧之一。以下我们结合他们的作品对这五种感官所用比喻简单作个归纳:

       视觉感受主要是形状、色彩、动静、明暗等。李白一首20字的《静夜思》为什么能流传千古?其实正是采用了我们这里的同像比喻,我们试做解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这么短短的20字,里面有多少个像?床、明月、地、霜、头、故乡,竟然多达6个。再来看看这6个像各有什么特征。

       先看颜色,床黑、月白、地黑、霜白、头发黑,想象中月光遍照的故乡也是白的。原来作者在不断地黑白跳动。同时李白还用白色的霜来联想白色的月光,用白色的明月来比喻白色的故乡。这3个白色的像为什么可以用来联想,用来比喻?背后要表达怎样的意?

       继续来看方位,前两句床前一角的月光被错以为是霜,李白即便联想也为什么会联想成霜而不是其他事物呢?鲁迅先生也有句诗叫“月光如水照缁衣”,柔和的月光像水,李白联想到的霜就是固态的水。那为什么李白会喜欢水呢?因为李白是诗仙,代表道家,《道德经》里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在道家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可以用来近似讲道。道家认为人最高的境界就是悟道,与道融为一体,就像庄子所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没有悟道以前只是凡夫,在轮回中流浪生死而已。因此很自然地,李白写到这固态的霜是不是就是在写没悟道之前的状态?固态的水只有变成活泼流动的水才是悟道的状态,那很自然地,很自然地有后两句举头仰望和低头静思了,这里已经将空间从床前一角扩大到天地之间了,仰望静思也是一动一静,太形象了。

       那这里的故乡是什么呀?一方面可以指李白形而下的家乡。但李白那么逍遥的一个人,他会真正为小家所限吗?很显然,对李白而言,真正的故乡是悟道成仙,逍遥洒脱,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里的空间很显然,已经从天地之间扩展到了无限时空了!

       这样来读诗,是不是真正读活了呀?历史以来,无数人读,有几个人读到这样的程度?读出了这背后的深意?有人说乾隆皇帝两万诗不敌李白一首《静夜思》,你们说有没有道理?

我们这里只举了视觉的同像比喻,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一样可以。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以后再详细展开。

 

 
 
 
 
​B  同意象征

       我们常常听说“诗言志、文载道”,这背后到底指什么呢?我们还是举坤卦,坤卦本意指顺从承载,所类比的大地、母亲都是像。反过来,广袤的大地、慈爱的母亲就可以用来象征顺从承载的意,进一步可以表示对大地、母亲的热爱赞美。鲁迅先生的名篇《阿长与山海经》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凡是读过这篇文章的,恐怕都会被这句话所震撼!为什么会震撼?其实就是因为鲁迅先生这里用了非常动人的象征!

       我们还是来看看古诗,这里是杜甫的28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可谓家喻户晓,为何能流传千古?这里用同意象征再来做一次解读。

       首先,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诗圣”?因为杜甫基本立场是儒家,讲求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同时他还被称为“诗史”。杜甫生活的年代刚好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目睹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疾苦,对老百姓充满了深切的同情,因此读杜甫的诗,除了要了解他的基本格调,还得知道他的创作背景。

       这首绝句写作于763年。这一年刚好平定了安史之乱,杜甫在成都草堂知道这一消息,欢快地写下了这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绝句。我们先来看看短短28字中共有多少像: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窗、西岭、雪、门、船,一共9个。那它们合起来要表示怎样的意呢?

       先看前两句,先是草堂前的柳树翠色欲滴,两只黄鹂仿佛也知道安史之乱被平定,国家要重返正轨,在欢快地鸣叫。同时,柳色新新也正好告诉了季节是早春。接下来,战乱平定,国家要重返正轨得重新努力,因此紧接着下一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合起来看,这里“鸣叫枝头”到“直上青天”的像还有深意吗?这得再结合杜甫作为一个儒家诗人的立场来看,他一直想积极进取,报效国家,那“鸣叫枝头”到“直上青天”的像不正是要象征由“知”到“行”的意吗?进一步如何行呢?

       再看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窗棂上还微透着早春的湿气,因为晴空万里,分外清明,所以透过窗棂还能看到西岭上的积雪。雪都到早春了为什么还不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家要重新富强中兴,老百姓要重新安居乐业,没有长期准备能行吗?那“千秋雪”不正象征了要积淀准备吗?

       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口停泊着要行往东吴去的万里行船。什么叫泊?这得结合杜甫生平来看,他怀才不遇,终生漂泊,因此这个泊也象征着百废待兴,要重新恢复的艰难。东吴是什么呢?三国曹操直夸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明主孙权在东吴,唐玄宗你虽然一时糊涂,但早年也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重新振作,重新励精图治一展宏图吧,这不正是“万里船”的象征吗?

       这么一首明白如画的《绝句》,你以前真正读懂了吗?

 

 
 
 
 
​C  无意无像,空空如也

       禅宗有句话叫“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打破规矩,另成方圆。”什么意思呢?渡河时候要乘船过去,到后来到彼岸了,船还需要扛上岸吗?到得彼岸,本自具足的佛性展现,我与存在完全合二为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诗词境界做了一番评论,认为最高境界是“无我之境”,他讲:“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什么意思呢?存在的自明,我们常常捕捉不到,根本原因是因为有我,有我就有执著有局限,要是能修炼到佛教所讲的“无我”,再无执著再无局限,这时候的文章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信手拈来。就像金庸小说对武学境界的最高表达,《天龙八部》里的扫地高僧,真正无我以后,根本无须使用任何兵器,就把两大高手盯“死”了,还能重新救活。

       诗人里比较接近这种无我之境的有谁呢?当然是“诗佛”王维。王维晚年隐居陕西蓝田辋川,信奉佛教,他后期的诗都空灵洒脱,带着禅意,比较接近这种无我之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辋川集》,这里面共有20首,我们举三首来看看他怎么从“有我之境”写到“无我之境”: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辛夷坞》

       这三首其实一样是王维广为传颂的诗。第一首他写自己独自坐在竹林里弹琴唱歌,与明月为伴,虽然别人不知,但他自己还知,还是“有我之境”;第二首,山中空灵,虽有人语回响,但很快消失,显得更静了,阳光透过密密丛丛的灌木,照在青苔上,人已经似有若无了,“我”也慢慢淡化了;到第三首,芙蓉花在山中独自发芽,独自开发,独自凋零,全都自然而然,“我”早已不见踪影,我与存在无二无别,真正达到了“无我之境”!

       要写这样的诗,当然比较困难,平常我们普通人总是“我执”太重,能通过前两个跳板,捕捉到存在之自明,已经非常难得了,所以才说人生是一场修行,能不能修到我与存在合一,能不能真正“无我”,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努力,另一方面也得看机缘看造化了。

       王维勉强接近了,所以绝顶聪明的苏东坡对其倍加推崇。王维不但能诗,其实他画也非常好,被董其昌尊为南宗画派的祖师爷。苏东坡对其诗画作了一个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辋川集》影响其实非常大,到了明代,跟唐伯虎齐名的仇英还把这组诗画了出来,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为本讲结束


厚望斋课程报名流程
 

aaa.png

· 关于我们

厚望斋简介

   厚望斋是火种文化旗下知名教育品牌,是依托北京市几大名校“文、史、哲”领域专家智力及资源优势,致力于中小学生课外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和培训的专业机构。营运总部坐落于培训业集聚的海淀中关村,目前在北京有近二十家分校和教学部。自2001年以来,专注作文国学教育已逾十六载,秉承“完整成长,自由绽放”育人理念,以“精研人道,复兴私学”为使命愿景,历经三代名家智慧沉淀,自创“观察—洞察—体察”思维升级方法论体系,落实于教学实践,创造性地研发了涵盖学前到成人的作文及国学培训课程体系,实践证明这些教材理念前沿、体系完整、教法科学、效果卓越,收到一线教师与学生的广泛好评。厚望斋正以《语文教育的正道》,扛起语文教育第一品牌之大旗。
   正是在这样多年从事少儿教育领域的优势资源背景下,依靠人文社科方面超一流的师资群实力,厚望斋携手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了“大语文特长教育”基地。语文能力、文化素养是一个人发展的根基与根本,相信越来越多具有厚实传统文化根基,宅心仁厚的有才、有情、有趣的英才将从这里走出!

 

 

厚望斋作文培训——大语文先生

厚望斋网校

厚望斋官微

厚望斋咨询热线:

010-81737229

010-62196787

(周一至周日 9:30-19:30)

邮箱:hr@houwangzhai.com

京ICP备11035717号-2关于厚望斋|加入我们|寻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