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有知识无文化、有聪明无智慧”!不学国学不智慧
2016-08-24    来源:    阅读:

~为什么你要学国学?为什么孩子要学国学?~

国学=智慧+孝道+修养+德行


​    “国学”一词,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如今,国学主要是指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学术,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受世人所瞩目与敬仰。学习国学经典,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更是对其进行道德品行、气质涵养的教育。​       古代经典及蒙书,有的富有文采,有的语句精炼,有的生动形象,有的包罗宏富。孩子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体验和实践,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提高阅读、写作能力,锻炼记忆力,增强认识能力,扩大知识面。同时,使孩子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快乐学习,享受学习,接受熏陶的同时开发潜能,启迪智慧,为孩子的一生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
    更重要的是,国学经典里有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孩子的淳静儒雅气质,让孩子吸取修身、做人、治学之道。如孝顺父母,团结同学,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读国学后变得“懂事”了。真可谓“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厚望斋教育十多年研究提炼总结指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使我们不得不学习国学,学习传统文化:

学国学就是学智慧

【智慧】

    智慧(wisdom,wit),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依据智慧的内容及所起作用不同,可以把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

    智慧还是一种生活状态。有智慧不是智力高,而是包括智商、情商和生活的态度。人生最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才能拥有人世间真正的幸福。有智慧的人拥有真正的自由,可以荣辱不惊,坐看亭前话开花落;去留随意,笑望天边云卷云舒。

【聪明VS智慧】

    在一些人的观念或言语中,往往把智慧与聪明混为一谈,认为聪明就是智慧。实际上智慧与聪明是有本质区别的,笔者通俗地总结如下:

Ÿ 聪明乃天生,智慧后天成。

Ÿ 智慧在聪明之上,聪明是眼前的,智慧是长远的。

Ÿ 聪明是对事物的悟性智慧是对事情的理解。

Ÿ 聪明指天资高,记忆和理解力强、反应快等。智慧指“启迪人生,贴近灵魂,能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心境或意识。

Ÿ 智商高是聪明,情商高是智慧。

    聪明:聪者,耳灵也,明者,目清也。人耳听得清,看得明,都是人体器官功能较好所致。但可以引伸为大脑反映速度快,比较灵活机动,故而称之为聪明。

    智慧智字与知字通,知有知道、明白、明了之意。但知下一个日:日者,昼夜也;昼者白天也,阳也;夜者黑夜也,阴也,幽冥之事也。引伸为知道、明了阴阳之道,天地间人所看得见与看不见之事也。而慧字原是佛教用语,指能领悟真理的心。但中国字里,慧与会通,慧字上有两丰,多而盛大之意;中有寻字上半部,有窗口之喻;下有心字。此慧字与智字连起来,即有心通过窗口而领悟、知道、明了天地间的真理所在,此就称为智慧。

    中国文化认为:天地及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皆由太极一气之动而化生的,故而以太极生阴阳,以阴阳生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衍生万物。故而以太极为体,为本体,阴阳为用,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体用之道的来源。而本体,孔子称为形而上也,而形而上之谓“道”。阴阳,孔子称为形而下也,形而下之谓器,之谓“用”也。故而通俗地说,真正得智慧者,是懂得知道明了宇宙、天地及天地间万事万物运动发展变化最本质规律的东西,可以说是通天彻地,知过去并晓未来。

而聪明是形而下的范围,是体用之道中“用”的范围。聪明是与愚笨相比较而论的,没有愚笨,就无法比较,就没有聪明,故而聪明是相对的。聪明并不一定懂得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只是仅从“用”的角度而论。在人与人之间体现出“用”得好与不好,而分别出人之间聪明与愚笨之间的差别。

但智慧是绝对的,是本体的,是形而上。事物均有其源头,有其运行变化发展之规律。而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把事物之源头称为“体”,把其事物的运行变化发展之规律,称为“用”。得智慧者,是知事物之起源之处,即源头也。正因为明白了事物起源最根本之本质,明白了事物发展变化之本质,故而能知事物是如何之来,如何之运行变化,从而能够通天彻地,晓过去而知未来。因此,智慧与聪明是有本质性区别的。聪明的人能看到眼前,辨别是非,寻找合适的做事方式。而智慧指的是“能够看清事情核心,知道其中真相的知识”的能力。

学国学就是明孝道

【孝道】

    “善事父母为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经》里讲:孝是什么?“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天经地义,孝道的永恒性就像日月行天、江河行地一样,是永恒的。每一个人,比如说父母对待子女,要慈爱;子女对待父母,要尽孝。这是做生意的回报吗?不是,这是人本性的自然流露,人就应该这样做。

【孝道文化】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养亲:这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孟子.离娄下》曾提出不孝的五种情况:“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在这五种不孝的情况中,有三种均为“不顾父母之养”,这也可以从反面证明养亲是为人子的基本义务。

    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如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有成就,父母会感到高兴和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学国学就是升“修养”

【修养】

    首先指人的行为和涵养,与人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等有紧密联系,是科学文化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一种能力或思想品质。语出唐吕岩《忆江南》词:“学道客,修养莫迟迟,光景斯须如梦里。”其次,是指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态度,或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古代儒家多指按照其学说的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规矩。

【修养的内涵】

    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在道德、情操、理想、意志等各个方面能够保持良好的修炼心态,持之以恒,修身终生。

    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养性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

    戒生气:古人云:“气大伤身。”生气是人类负面情绪中的一种宣泄,一个人如果经常生气,就会使身心受到损害。

    戒自卑:自卑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戒自卑能使人因自强而崛起。自卑就像反了潮的火柴是不会划亮人生之火的。

    戒嫉妒: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仿照他人,做一些实事。

    戒小人:小人不但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毫无帮助,反而会成为一块在关键时刻让你跌倒的绊脚石。

    戒诱惑:我们要力戒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同时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态。

    戒暴怒: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次暴躁带来的后果有时是终生后悔的。

学国学就是高“德行

【德行】

    德行,即道德品行。语出《易·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孟子·公孙丑上》里也有提及:“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晋葛洪《抱朴子·循本》有云:“德行文学者,君子之本也。”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有云:“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於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

    “德行”,是讲人生实践,但二者可以分开讲。先讲“德”,再讲“行”。

【道德&品行】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则是指有关道德的行为。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品行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

    1.认识功能。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2.调节功能。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3.教育功能。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4.评价功能。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意志力量,是人以“善”“恶”来评价社会现象来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

    5.平衡功能。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厚望斋课程报名流程
 

aaa.png

· 关于我们

厚望斋简介

   厚望斋是火种文化旗下知名教育品牌,是依托北京市几大名校“文、史、哲”领域专家智力及资源优势,致力于中小学生课外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和培训的专业机构。营运总部坐落于培训业集聚的海淀中关村,目前在北京有近二十家分校和教学部。自2001年以来,专注作文国学教育已逾十六载,秉承“完整成长,自由绽放”育人理念,以“精研人道,复兴私学”为使命愿景,历经三代名家智慧沉淀,自创“观察—洞察—体察”思维升级方法论体系,落实于教学实践,创造性地研发了涵盖学前到成人的作文及国学培训课程体系,实践证明这些教材理念前沿、体系完整、教法科学、效果卓越,收到一线教师与学生的广泛好评。厚望斋正以《语文教育的正道》,扛起语文教育第一品牌之大旗。
   正是在这样多年从事少儿教育领域的优势资源背景下,依靠人文社科方面超一流的师资群实力,厚望斋携手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了“大语文特长教育”基地。语文能力、文化素养是一个人发展的根基与根本,相信越来越多具有厚实传统文化根基,宅心仁厚的有才、有情、有趣的英才将从这里走出!

 

 
厚望斋作文培训——大语文先生

厚望斋网校

厚望斋官微

厚望斋咨询热线:

010-81737229

010-62196787

(周一至周日 9:30-19:30)

邮箱:hr@houwangzhai.com

京ICP备11035717号-2关于厚望斋|加入我们|寻求合作|